ENGLISH 现在是:

image.png

热点关注

一些法院“创新”措施迭出 折腾法官耽误审判热点关注

时间:2016-06-11   出处:人民法院报  作者:何帆  点击:
近些年,不管到哪儿调研,“案多人少”都是各级法院领导挂在嘴边的难题。按理说,办案压力越大,改革创新就越应当着力于优化资源配置、缓解人案矛盾。可是,一些法院“创新”措施迭出,却徒增法官负担,耽误审判工作,还引出不少司法伦理问题。
例如,某县法院以加强司法便民联络为名,在各派出法庭安装了“一键通”设备。群众轻摁按钮,就能拨通法官电话,进行法律咨询,还可以随时向纪检监察部门投诉。据报道,这么做是怕法官外出办案,让赶来咨询、立案的群众“白跑一趟”。安装“一键通”后,法官随时得报告去向、解答问题。用一位法庭庭长的话说,“以前是8小时办案,现在是24小时办案”。问题是,昼夜闪烁的“一键通”,真能提升司法公信力和法官形象吗?在我看来,不仅做不到,还适得其反。
首先,劳动者皆有休息休假权利,凭什么让法官年节无休,随时在线?最近召开的全国政法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孟建柱书记刚刚强调要注重科学用警,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加班备勤,为何又把“24小时办案”当作噱头?
其次,法官外出送达、保全、调查、开庭本是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庭无人留守、群众无人接待,这种情况下,应当强化的是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和立案窗口导诉服务,而非鼓励群众追打法官电话。万一法官正在开庭或执行公务,无法接听电话,被人据此投诉,一样会影响司法形象。
第三,法官接受当事人的法律咨询,不符合司法伦理。法官作为裁判者,应当通过审理案件解释法律、宣传法制,而不是私下向某一方当事人提供法律意见。换言之,应当由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值班律师做的事,不该转嫁到法官身上。用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话说,如果法官忙于普法答疑,而非审理案件,对审判“主业”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四,与其耗时费力开发所谓“一键通”,不如着力发挥诉讼服务中心、12368诉讼服务平台查询信息、分流答复、联系法官的作用。能够用信息化方式解决的,就依托审判流程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平台解决;能够由导诉人员解答的程序性或常识性问题,就不麻烦法官解答;确有必要联系法官的,再请法官在规定工作时间内作出回应。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靠的是法官公平公正审理案件,而不是片面追求胜败皆服、各方满意,更不是让我们的司法“低到尘埃里”。所有的改革创新,都应当以问题为导向,切实服务于执法办案和司法公正。正如把当事人拉到微信群搞调解不能被视为“互联网+审判”,法官“24小时在线”也并不意味着司法亲民,违反司法伦理和司法规律,变着法儿折腾法官的“改革创新”,还是少搞为妙。
(作者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规划处处长) 

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知产法网)主编


蒋志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曾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学院、美国约翰马歇尔法学院任高级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主编、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最高人民检察院民行诉讼监督案件专家委员会委员,2014年、2015年受美国约翰马歇尔法学院、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和加方科技部邀请参加知识产权法律和创新论坛并演讲,2013年12月获得中国版权事业卓越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