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隐私与平台的服务沟通:小问题,大影响
在生活里,隐私无处不在。根据《民法典》,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比如,我们的私人聊天记录、家庭生活细节,都属于隐私范畴,他人未经允许不得窥探、传播 。
尊重隐私,是对他人人格的基本尊重。在网络时代,不随意曝光他人的聊天记录、不私自传播他人不愿公开的生活照片,这些都是尊重隐私的体现。但并非所有信息都属于隐私,像我们在公共场所的穿着打扮,以及日常公开的工作职位等,这些通常不属于隐私范畴。把不属于隐私的内容也当作隐私过度保护,会给正常的交流沟通带来困扰,在平台服务场景中尤为明显。
在平台服务中,服务本质上是公司的职务行为,旨在为客户排忧解难。但部分平台服务人员出于对隐私的过度担忧,只提供工号,拒绝透露姓名,这给客户带来了不少麻烦。客户在向领导汇报、撰写文字资料时,都难以明确服务人员身份,严重影响沟通效率。
客户在享受平台服务时,已将姓名等资料信息提供给平台,从对等角度看,服务人员适当透露姓名并不会造成隐私泄露风险。告知姓名,不会涉及私密空间、私密活动或私密信息的泄露,也不会引发法律责任问题。而且,这一行为还能增强服务的个性化与亲近感,提升客户体验,更符合平台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这一看似微小的问题,实则反映出平台服务质量的大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平台作为重要的服务载体,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交易能否公平顺畅地进行。曾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深入人心的理念,如今却在部分从业者心中逐渐淡化。改革开放后,现代企业强调专业性与规范化,可有些企业因受形式主义和官僚化影响,也渐渐丢掉了这份专业精神。
当服务行业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薄,企业的专业化程度降低,市场经济的活力与发展势必会受到阻碍。只有平台切实提升服务质量,重拾服务理念与专业精神,才能推动市场经济交易的顺畅和便捷,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地发展。(蒋志培博士)